用“邯鄲學步”來形容部分企業自主推進精益車間管理項目的狀態是比較貼切的。常見的場景有以下幾種表現:
1、管理人員過于關注工具“是否按流程走了?”、“表格是否填了?”、“儀式是否到位?”。
2、把工具當作“圣經”,生搬硬套,不考慮團隊的人員構成、業務性質、當前痛點。
3、項目管理以交作業為主。收集的視頻、表格一大堆,交上來就可以。
4、......
以上這些只走形、僵硬的推進模式,會讓精益車間基層管理人員逐步失去應用精益管理工具的興趣。問題的根源點在于:未抓住工具靈魂,被工具框架束縛。
精益車間的管理工具核心是解決實際問題的,管理者要學會原則框架下的靈活應用,當真正解決了一個實際問題,“邯鄲學步”的僵硬感就會消失。如何打破這個困惑呢,下面我們一探究竟。
一、精益管理項目僵化應用的四種癥狀
1、關注方向錯誤。管理層過度關注形式合規性,導致后者只敢機械執行;管理層將工具本身使用頻次作為KPI,比如:一個月應用幾次?記錄填寫齊全規范等,而不是關注工具帶來的實際業務結果改善。
2、缺少反饋機制和迭代,一次安裝,不升級。工具導入后,沒有根據使用中的問題和團隊反饋進行持續優化和調整。
3、應用形式大于內容,儀式感吞噬核心。舉例:班組會變成了“站隊、喊口號”會議,而核心的信息溝通傳達卻空洞缺少。
4、僵化理解與應用,缺乏適應性。舉例:“只吃魚,少應用”即應用魚骨圖進行要因分析時,多關注魚骨圖的應用,和公司問題接軌關注度少。
二、如何打破自主運維僵化的困境
1、回歸本源,聚焦目的。在引入任何工具前,咨詢老師都會和企業深入溝通該工具應用的目的和意義,再去講解操作步驟和應用。精益車間在自主運維時,也要采取咨詢老師的方式,推進部門先要想清楚以下問題:
1)工具設計的初衷是什么?
2)能解決什么問題?
3)它能帶來的價值是什么?
在培訓宣貫和推進時,至少要花費50%的時間講清楚以上問題,讓大家了解工具的功能作用,切記不要一上來就講操作步驟。
舉例:班組會的應用。
1)班組會設計的初衷:高效的傳達車間信息,確保工作落地質量。
2)能解決的問題:可解決員工不知情、不會做、返工等問題,提升班組各項工作運行質量和效率。
3)它能帶來的價值:短時間內實現各項工作的傳達落地,提升班組長安排傳達工作的能力。
如果想清楚以上信息,就會明白班組會中儀式感的建立,是為了讓員工更好的接收工作信息,而不是班組會的主要部分。
2、強調適應性,本地化與簡化。基于企業現狀,形成“基本可行工具”時關鍵,切記不要追求一步到位。工具應用的核心關鍵要素是清晰的,在應用時,管理者可根據自己團隊的實際情況進行裁剪和簡化。
舉例,JI工作教導中,“教三練四”是關鍵步驟,在應用時,可以根據操作難度,變成“教二練三”“教一練二”等方式,只要新的學員掌握操作就可以。
在自主運行時,選擇1-2個有代表性的團隊進行試點,允許他們在核心原則下調整,收集反饋,總結經驗,然后優化后再推廣。
3、明確是對人員賦能而非要求?!凹疾粔荷怼笨梢宰鳛楣芾砣藛T應用時的常用詞語。使用者基于工具應用可以提升比如溝通能力、問題分析能力、引導能力等,用能力提升作為關注點,相信效果體現也會有不一樣的。
4、建立持續反饋與優化機制。企業可以固定周期組織基于運行情況進行討論分析,不是匯報“我們用了XX工具幾次?”,而是討論以下問題:
1)我們使用XX工具解決了什么問題,效果如何?
2)在使用中遇到了什么困難?
3)下一步怎么優化工具或使用方式?
開放反饋渠道鼓勵反饋工具使用中的痛點和改進建議,營造允許工具應用可以不先進、允許調整的氛圍。
以上就是精益車間項目自主運維的常用方式,管理的本質不是工具的堆砌,而是讓工具在真實土壤里扎根生長,而是找到結構和結果之間讓團隊發光的平衡點,點燃管理者應用工具解決問題的火種。讓我們一起探索如何讓管理工具從“束縛”變成“翅膀”。
版權聲明:本文為優制咨詢精益咨詢師原創文章,轉載請注明出處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