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制造型企業中,檢查工作(如點檢、巡檢、安全檢查)是確保精益車間生產安全、設備穩定與產品質量的關鍵環節。然而,盡管檢查流程日益標準化,錯漏檢現象依然屢見不鮮。如何提升檢查工作的準確性與可靠性,成為管理者亟待解決的難題。”指差呼稱”(指差確認)作為一種高效的行為管理工具,在檢查工作中發揮著重要作用。本文將深入探討”指差呼稱”的定義、核心價值及其在檢查工作中的實際運用,同時分析精益車間中錯漏檢的根本原因,幫助管理者從“形式檢查”走向“精益檢查”,實現檢查工作的本質提升。
一、”指差呼稱”的定義與核心價值
1. ”指差呼稱”的定義
“指差呼稱”(指差確認)是一種通過“手指、眼睛、口述”三合一的方式確認操作或檢查內容的行為管理方法。其核心步驟包括:
手指:用手指指向確認對象。例如:點檢設備的時候用手指向點檢的部位。
眼睛:用眼睛注視確認對象。例如:手指向點檢的部位的同時眼睛要看向點檢部位,確認是否符合點檢要求。
口述:用語言明確表達確認內容。例如:看到點檢的結果后,要說出點檢的結果好還說不好。
“指差呼稱”通過強化視覺、聽覺與動作的協同,提升操作與檢查的準確性與可靠性。
2. ”指差呼稱”的核心價值
提升準確性:通過多重感官確認,減少操作與檢查中的誤判與遺漏。例如:員工在點檢電機狀態的時候需要眼看防護罩無脫落、耳聽無異響、手摸電機外殼溫度不燙手。避免點檢中僅靠聽,而忽略了溫度的點檢。
強化注意力:”指差呼稱”要求操作者集中注意力,避免因分心導致的錯誤。例如:化工企業主操在做設備調整過程中,確認閥門狀態時,用手指指向閥門,用眼睛觀察其開閉狀態,并口述確認內容。迫使操作員集中注意力,避免因分心導致的設備操作錯誤。
培養標準化意識:”指差呼稱”是一種標準化行為,有助于培養員工的標準化操作習慣。例如:要求員工在進行設備點檢中都需要使用”指差呼稱”確認每一項點檢項目,堅持一個月后,員工就養成了標準化的點檢習慣。
二、”指差呼稱”在檢查工作中的實際運用
檢查工作是精益車間日常工作中的重要環節,”指差呼稱”在點檢、巡檢、安全檢查中發揮著重要作用。
1. 點檢中的”指差呼稱”
點檢是對設備狀態進行定期檢查的活動,”指差呼稱”可有效提升點檢的準確性與效率。
確認設備狀態:通過”指差呼稱”確認設備運行參數(如溫度、壓力、振動等),避免誤判。
記錄檢查結果:在”指差呼稱”過程中同步記錄檢查結果,確保數據的準確性與完整性。
2. 巡檢中的”指差呼稱”
巡檢是對生產現場進行檢查的活動,”指差呼稱”可幫助巡檢人員系統化地發現問題。
確認現場狀態:通過”指差呼稱”確認生產現場的物料擺放、設備運行、安全標識等,避免遺漏。
識別潛在風險:在”指差呼稱”過程中識別潛在的安全隱患與質量風險,及時采取預防措施。
3. 安全檢查中的”指差呼稱”
安全檢查是確保生產安全的重要環節,”指差呼稱”可有效提升安全檢查的可靠性。
確認安全措施:通過”指差呼稱”確認安全設備的運行狀態(如滅火器、報警器、防護裝置等),確保其有效性。
強化安全意識:”指差呼稱”通過行為強化,幫助員工養成安全操作習慣,減少人為失誤。
”指差呼稱”的精益實踐:從理論到落地
1. 建立標準化流程
“指差呼稱”方法的應用從標準化開始,結合檢查項目的特點,明確哪些項目可以用且需要用“指差呼稱”的方法,把“指差呼稱”的手段和要求納入檢查標準中,確保檢查人員嚴格按照標準化操作。同時開發“指差呼稱”的培訓材料,對員工開展方法的培訓,幫助員工掌握“指差呼稱“的核心步驟與技巧。
2. 優化檢查工具
結合檢查場景,開發適合的”指差呼稱”工具(如檢查清單、確認卡片)。
例如:醫藥、化工類通常會為投料操作設計投料確認卡片,卡片上列出每種原料的名稱、重量、投放順序以及“指差呼稱”的具體步驟。使用“指差呼稱”方法:
1) 確認原料名稱
手指:指向原料上的標簽。
眼睛:觀察標簽上的原料名稱。
口述:確認“原料為A,符合要求”。
2) 確認原料重量
手指:指向原料標簽上的數量。
眼睛:核對重量是否符合批記錄要求。
口述:確認“重量為50公斤,符合要求”。
3) 確認投放順序
手指:指向投料確認卡片上的投放順序。
眼睛:觀察當前原料是否為下一步應投放的原料。
口述:確認“下一步投放原料A”。
4) 完成投料
手指:指向投料口。
眼睛:觀察原料投放完畢后投料口周邊無物料殘留。
口述:確認“原料A已投放完成”。
引入數字化工具(如移動終端)提升”指差呼稱”的執行效率。
例如:優制咨詢開發的一款管理系統中,包含了管理者使用手機NFC功能進行巡檢。
使用手機感應定點的NFC后會轉入本區域的巡檢頁面,按照系統中的巡檢順序和標準,依次對巡檢項目進行檢查:
手指:指向手機中提示的巡檢對象。
眼睛:觀察當前狀態是否符合巡檢標準。
口述:確認巡檢的結果。
輸入:結果OK點擊“通過”;結果NG點擊“不通過”,同時對現場進行拍照并描述問題內容后提交。
3. 推動持續改進
定期評估”指差呼稱”的執行效果,識別改進空間并優化流程。
例如:可以每季度對“指差呼稱”的執行效果進行一次評估,評估內容包括:執行率的統計、錯誤率分析與改善、統計員工使用反饋和建議等。
建立反饋機制,及時調整”指差呼稱”的執行方式,確保其動態適應性。
例如:建立某個APP統計員工在操作過程中發現“指差呼稱”流程存在的問題,或是組織快速響應團隊負責處理反饋,并在24小時內給出解決方案等。
結語:
“指差呼稱”作為精益車間中一種高效的行為管理工具,在制造型企業的檢查工作中發揮著重要作用。通過強化視覺、聽覺與動作的協同,”指差呼稱”有效提升了檢查的準確性與可靠性,減少了錯漏檢現象。在點檢、巡檢、安全檢查中,”指差呼稱”的實際運用方法更是展現了其強大的實踐價值。
正如精益大師大野耐一所言:“精益的本質是消除浪費與創造價值。”而”指差呼稱”正是幫助制造型企業實現這一目標的強大工具。啟動你的”指差呼稱”之旅吧——在檢查工作中,用精益思維創造高效價值!
版權聲明:本文為優制咨詢精益咨詢師原創文章,轉載請注明出處。
